1988年,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意识到OBD-Ⅰ的局限性,开始制定OBD-Ⅱ标准,核心动机包括:环境压力倒逼:198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频发,汽车排放被认定为主要污染源。OBD-Ⅰ因标准化不足,难以实现有效监管。
技术可行性提升:电子控制单元(ECU)和传感器技术发展,使实时、多参数监测成为可能。经济成本考量:统一标准可降低维修行业工具和设备重复投入,长期降低社会总成本。
1994年,加州规定199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配备OBD-Ⅱ系统,要求包括:统一16针诊断接口(DLC):安装于驾驶侧仪表盘下方,引脚功能标准化(如2#、10#为SAE-J1850数据传输线)。标准化故障码(DTC):采用5位字母数字组合(如P0420催化器效率低),含义跨车型统一。强制监测扩展:新增三元催化器效率、燃油蒸发泄漏、失火率等关键排放参数监测。
转自:互联网